湖南城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步虫茶是城步境内苗、侗、瑶等族群众制作的一种似茶非茶的“茶精”——三叶虫茶,具有止渴提神、降压利尿、健脾养胃等功效,已有200多年历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背景
早在汉代初期,城步苗族先民从众多的野生茶叶中筛选出的“斗笠芽”茶叶作为日常生活中饮用的茶叶品种。斗笠芽茶叶属灌木,耐旱抗寒,再生能力极强,又极抗病虫害。用斗笠芽茶叶煮成的茶水呈淡黄色,微苦中带甘甜,放置三五天不变馊,不变质,饮后周身有种清凉感,故又称苦茶叶。苗族先民们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采集回家备用,作为防病健身的保健饮料。由于采集过多,每年必有剩余,人们将剩余的陈茶叶堆积于竹篓或木桶内置于阁楼边,平时只饮用新鲜茶叶。几年后,在清理旧物时,发现堆积于竹篓或木桶的陈茶叶不翼而飞,只剩下一堆比油菜籽还小的颗粒于残枝,还发现有一种黑色的小虫子。苗族先民们猜想这肯定是小虫子啃食了斗笠芽茶叶后排出的虫屎。有些苗民便试着将这些虫屎放置开水中冲泡,发现虫屎溶化后开水立即变成红黄色,试喝后发现不仅无毒、无副作用,还口感好。于是,苗、瑶、侗等民族群众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堆积于木桶内并置于阁楼上,让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后研究发现是米缟螟幼虫,又称米黑虫)来帮忙“加工”虫茶。慢慢地虫茶作为一种新型的茶品种秘密地流传于城步各民族广大群众中。
清乾隆年间,当地民众采集一种苦茶枝鲜叶为食,并用箩筐和木桶等储存起来。不料几个月后,储存的苦茶枝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光了,只剩下一些呈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有人试着将苦茶枝残渣和虫屎放进竹筒中,冲入沸水,不料泡浸出褐红色水汁,清香甜美。
清乾隆年间,驻守长安营的八旗士兵由于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开始出现疫情并迅速蔓延,喝了当地村民泡制的虫茶,才控制住疫情,大批满族旗兵得以活命,并将城步虫茶上供朝廷,从此虫茶成为了上贡清朝皇帝的“贡品”。
制作方法
清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为虫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顺气。”地方志中简单地介绍了虫茶的加工方法及其药用功能。
在每年的“谷雨”节前后,采集鲜嫩的三叶海棠叶(又称斗笠芽、苦茶叶)放置沸水中烫一分钟左右,捞出滤干装入竹篓或木桶,浇一些淘米水于茶叶上,将竹篓或木桶置于通风干燥的楼边,以后每隔半个月浇1次淘米水,连浇3次,这样就能迅速诱使大批米缟螟取食淘米水浆茶叶并产卵于茶叶上。半个月后,米缟螟的卵在一定的温度下繁育出一大批体圆、无毛、乌黑有光泽的小虫子,它们像春蚕一样蚕食已干枯的茶叶,边啃食边排泄出大量的黑褐色的“茶叶粪便”。约半年后,斗笠芽茶叶被啃食完,小虫子们变成蛹后不久都化作飞蛾离去。取下木桶,筛去残枝剩渣,剩下的便是三叶虫茶。每100公斤鲜茶叶只能制作两公斤左右的三叶虫茶,而时间前后近一年。
营养成分及价值
据湖南农大等单位的专家研究发现,虫茶不但具有茶的芳香,其营养价值亦高于普通茶叶。含有近20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还含有一般茶叶没有的昆虫激素和止血物。
经常饮用虫茶,能止渴提神、降压利尿、健脾养胃、解毒消肿、收敛止血、降压祛脂等。
相关研究
1992年5月,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曹铁如等人对斗笠芽茶叶进行了植物鉴定:城步产的斗笠芽茶叶系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花秋苹果------三叶海棠。
1996年湖南林业研究所经研究发现,湖南城步三叶虫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粗蛋白和氨基酸都远超过当地的红茶,只是不含茶氨酸,但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占总氨基酸量的34.43%。三叶虫茶中必需氨基酸的组合模式与最好的植物蛋白质之一大豆的组合模式相当,接近于FAO模式,只稍次于鸡蛋模式,但远优于常规茶的营养组合模式,其中的粗蛋白占14.05% 。每100克三叶虫茶含单宁0.71mg ,VC 15.04mg ,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例如:Cu 0.017mg ,Fe 0.36mg ,P 1.99mg ,Zn 0.076mg 。
评论